但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兒童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究竟實際上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先簡單的複習一下,兒童的母語習得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1.兒童在大約一到二個月大時,進入所謂的「咕咕時期 (cooing)」,這個階段的嬰兒會開始發出一些聲音,但這些聲音是無法判別語意的,因此父母親不會認為他們的小孩是在說話。
2. 從三到四個月開始,進入了「呀語時期 (babbling)」,到了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發出成人可以辨識的音,包含一些母音和子音,且會慢慢出現重複音節的音。
3. 到六個月大時,開始發出子音和母音結合的音,此為「牙牙學語期」
我們好奇的是,每個階段的改變究竟是忽然就改變了、或者是循序漸進的改變?
根據語爸的觀察發現,兒童能發出的聲音和口腔肌肉的發展是有密切關係的。
某天,語爸發現自己的小孩做出「抿嘴」的表情,剛開始只是覺得有趣,覺得小孩子做這個表情真的很無辜、很可愛。但接下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孩開始發出一連串類似 [va va va]的音,甚至還有幾聲[ma ma ma]的音,這是語爸第一次聽到小孩發出這兩個音。彷彿是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語爸開始分析[m]和[v]這兩個子音有什麼共同的語音特徵。果不其然,它們都是唇音。也就是說,抿嘴這個動作使得小孩知道如何控制嘴唇附近的肌肉,進而發出唇音[m]或[v]。因此,我們合理認為,由於口腔肌肉的發展使得嬰幼兒能夠發出 [唇音+母音]的聲音組合。
這邊我們來介紹一下英語的子音表。下圖是英語子音的特徵表(Consonant distinctive features),將英語的子音依照發音的位置、發音的方式來做分類。加號 + 代表該子音所擁有的特徵,以我們在上一段所述的[m]和[v]為例,兩者發音方式的共通點是:
[Anterior]: 前音,也就是發音的位置是在口腔較前方的位置。
[Labial]: 唇音
[Voiced]: 有聲
家中有小寶寶的爸爸媽媽們,不妨也抽空觀察寶寶出現新的表情後,是否也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仔細觀察記錄上天賦予寶寶的語言發展天分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