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後的前兩個月,作為一個語言學專長的爸爸,常常豎起耳朵聽聽看有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語言現象。
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Steve Pinker在「語言本能」一書中提到,小寶寶在剛出生的兩個月前,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語言學家關注的重點。
根據語爸的觀察,還真的就是這樣,小寶寶在第一個月,大致上就是哭聲、或是肚子餓時會發出ㄚㄚ的聲音,還真的沒什麼值得注意的重點;但是在進入第二個月之後,語爸發現小寶寶能發出的聲音變多了,經常會發出ㄟㄟㄟ或ㄚㄚㄚ的聲音。
不論是ㄚㄚ或ㄟㄟ的聲音,這些都可以歸納為是母音,在口腔器官肌肉尚未發展成熟的階段,母音的發音方式對嬰幼兒來說是最自然容易的。
但我們好奇的是,為何嬰幼兒會優先發出ㄚ和ㄟ這兩個母音,其他的音,例如ㄨㄛㄧ為什麼比較慢才會發出?
我們先把這五個母音用音標的方式呈現:[ɑ], [i], [u], [e], [o],並請一起唸唸看,但在唸的同時,請留意舌頭和嘴唇的變化。
請開始:
[ɑ]
[i]
[u]
[e]
[o]
發[ɑ]這個音的時候,舌頭很輕鬆的擺在嘴巴後下方,氣流吐出,嘴唇自然的打開,沒有被其它的發音器官阻擾。
我們接著來看看[i],在發這個音時,舌頭會在嘴巴較前方的位置,嘴唇則呈現扁平的形狀。
發[u]這個音時,舌頭的位置會在嘴巴後方的位置,嘴唇則呈現圓唇的形狀。
至於[e]和[o],舌頭的高度大約是在嘴巴的中間,但是[e]的舌頭位置在比較前面,[o]則在後方;另一個重點是嘴唇的形狀,[e]較為扁平、[o]的嘴唇形狀則需呈現為圓型。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覺得很複雜,其實我們分析一下上方的發音現象,這五個母音的差異在於舌頭位置及嘴唇的形狀,所以,語音學家做了歸納,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兩個規則,就能描述所有的母音的發音特徵:
1. 舌頭高低、前後
2. 嘴唇圓扁、緊鬆
沒錯,就是以上兩個規則,你就能掌握所有的母音發音方式!語言學家也依照這兩個規則,整理出一張母音圖:
這份母音圖表其實可以把它想像是人的嘴巴側面圖,依照舌頭高低、前後,和嘴唇圓扁、緊鬆,來定義母音的特徵。如下面這張圖,把母音圖和嘴腔側面圖合併起來看,[u]的舌頭位置在後方高位,[i]則是前方高位。
資料來源: All Things Linguistics (https://allthingslinguistic.com/post/67308552090/how-to-remember-the-ipa-vowel-chart)
簡單歸納嬰幼兒這一個時期的發音,主要是以母音為主,這可以用之前我們介紹母音和子音的差異來說明:母音的發音方式是,氣流通過口腔、沒有受到舌頭、牙齒的阻礙;子音則氣流受到口腔器官的的阻礙所產生的聲音。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嬰幼兒能夠很快的發出[a]這個音,我們認為這和發音的難易度是有關係的。嬰幼兒在口腔肌肉尚未發展成熟的情況下,發出[a]這個音是相對容易的。
這個概念就和醫生請我們嘴巴張開說[a],以便於檢查口腔喉嚨是一樣的道理,舌頭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狀都是便於醫生檢查的。
雖然嬰幼兒在這個階段,哭聲還是主要的溝通方式...偶爾發出幾個不同的聲音,就足以讓語爸感到興奮不已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