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最潮最新的語言用法 / 培養你的邏輯力和語言力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從「今天撿到核彈頭,都給我靠北起來」-- 談語言改變的背後機制 (Mechanism of Language Change)



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有趣的語言現象,但你知道要怎麼發現這些語言現象嗎?我們就來看看下面這張蔡阿嘎的臉書截圖:




在這則PO文裡其實就有不少的語言現象,最另我們感到有趣的是這兩句話:「今天撿到核彈頭了,都給我靠北起來!!!」

短短的兩句話,隱藏著非常有趣的語言現象。但今天我們先不分析哪裡有趣,而是要呼應我們年初的目標,我們要介紹語言學背後的邏輯;換句話說,我們不想直接把結果分析給各位,更要提供釣竿給讀者,讓讀者自己能夠釣魚、挖掘語言的現象並能加以分析。

希望因此能讓更多人培養語言sense。有了語言sense,下回看到新穎的語言用法,你也能自己分析語言現象。因為一定還有很多的語言變化現象是我們沒有發現的,需要靠大家的力量來挖掘、分享出來。

be going to 談起


今天我們就從[be going to]開始說起,這三個英文單字真的是再簡單不過了,但你是否曾經想過,[be going to]是如何變成可以表達類似於will的未來式用法呢?也就是說,這個改變的背後機制(mechanism)是什麼?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所有的語言分析在一開始都是從蒐集語料、觀察語料開始。

觀察語料的具體作法是,觀察語言共現(co-occur)的「環境」是否產生變化。請各位仔細看看下方be going to 的語料,我們一一的來分析語言共現的「環境」是否產生變化。


a. I am going (to the market) to buy some fish. (=Fischer 2010: 285(4))
b. I am going to marry (tomorrow).
c. I am going to like it.
d. It is going to rain.
e. I am going to go there for sure.
f. I’m gonna go there for sure.
g. * I’m gonna Haarlem to visit my aunt.



語料ab相較之下,我們發現語料a是指去市場買一些魚,有隱含一個具體的地點,go在這裡是作為主要動詞,代表要前往某處;但語料b的環境開始有了變化,go 的後方不需要隱含地點的概念,只需接動詞,表達將要去做某件事的概念,這裡的主要動詞變成了marry

到了語料cbe going to 變成也可以和抽象的心理動詞 “like” 共現,而不只是和較具體的動作共現(例如ab “buy” “marry”)

語料d的環境變化是,環境開始出現主詞為「非人」的代名詞 “it”

到了語料e,我們發現句子裡出現了兩次 “go”,這裡就暗示著,第一個 “go” 已經不再是表達移動目的的動詞,而是用來表達未來時態的功能詞,第二個 “go” 才是真正的主要動詞。

語料f 更是進一步的支持上述語料e的論點,因為be going to 的結構進一步的變化為 “be gonna”,代表結構和語意都已經改變成表達未來式的用法。

語料g是依據不合語法語意的語料,因為整句話少了主要動詞,進一步驗證了be going to 裡的 “go” 已經不帶有動詞的語意。


觀察了這些語料我們發現了 be going to的語言環境確實產生了變化,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機制造成了語言改變呢? 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be going to 的四個演變階段


著名的語言學家Elizabeth Traugott對於語言改變的現象做了非常廣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多本極富盛名的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著作。教授將[be going to]的演變分成四個階段:

Stage 1: be going [to visit Bill]

Stage 2: [be going to] visit Bill

Stage 3: [be going to] like Bill

Stage 4: [gonna] like/visit Bill

Stage 1, be going to指的是方向的概念,也就是要前往某地拜訪Bill,整個句子的主要動詞是 “go” [to visit Bill] 則是表達前往某處的目的;但是到了Stage 2, [be going to]指的是時間的概念,代表將要去拜訪Bill,整個句子的主要動詞變成了”visit”

Stage 1演變到Stage 2,句子的主要動詞變了,Stage 1的主要動詞是 “go”Stage 2則是 “visit”。這個改變的機制是透過「重新解釋」(Reanalysis)來達成。

大家可以發現Stage 1 & 2框起來的部分不一樣,從[to visit Bill]變成了[be going to]。句子的「內部結構」產生了變化,[be going to]被重新解釋為一個表達「即將發生」之意的結構,也就是說,從一個表方向的概念,變成了表達時間概念的結構。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因為表面上的字都一樣,但卻可以有兩種解讀,產生了歧義性。在經過人們頻繁的使用後,新的語意解讀慢慢的被大家接受,語意漸漸的穩定下來,甚至開始發展,於是產生了Stage 3的用法。

Stage 2 Stage 3,主要動詞從原本較為具體的動作動詞 “visit” 變成了較為抽象的心理動詞 “like”。這個變化是透過「類推」(Analogy)的方式產生的,也就是說,[be going to]可以後接的成分擴大了,從具體動詞類型,推展到抽象動詞類型。

Stage 3 Stage 4”be going to” 變成了語音形式簡化的 “gonna”,這種改變和Stage 1Stage 2一樣,是透過「重新解釋」,使得內部結構產生改變的方式來完成。

因此,be going to 用來表達未來式的概念,看似簡單,實際上是透過有系統的「重新解釋」和「類推」的機制來完成的,而不是毫無理由的產生改變。我們把上述的過程整合在下方供各位參考:

Stage 1: be going [to visit Bill]
- go 為主要動詞,表達移動的概念,而[to visit Bill] 則表示 [目的]的概念

Stage 2: [be going to] visit Bill
- 重新解釋(Reanalysis)機制產生語言的改變
- [be going to]變成用來表時間的概念,主要動詞變成visit

Stage 3: [be going to] like Bill
- 類推(Analogy)機制產生語言改變
- [be going to]可以後接的成分從具體動詞類型,推展到抽象動詞類型。

Stage 4: [gonna] like/visit Bill
- 重新解釋(Reanalysis)的語言改變機制介入
- [be going to] 變成了語音形式簡化的 [gonna]

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幾個重點:

1.      觀察語料的重點在於,檢視、比較語言「共現」的環境。
2.      語言變化的其中兩個機制:
第一:重新解釋 (Reanalysis)
第二:類推 (Analogy)
3.      「重新解釋」的重點是句子內部結構的改變。例如[be going to]的音節簡化為[gonna]
4.      「類推」的重點是,語言「共現」的成分類型越來越擴大,例如[be going to]的後接成分從具體的方向動詞,擴大為抽象的心理動詞。

回到我們文章一開始蔡阿嘎PO文的句子:今天撿到核彈頭了,都給我靠北起來!!!

「類推」和「重新解釋」這兩個語言改變機制都有出現,你能發現是句子的哪個部分嗎? 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做解答。

Share:

2 則留言:

  1. 請問語法化有較淺白的教材嗎?台灣討論語法化的課程好像比較少,如果想學是不是就得自習呢?謝謝

    回覆刪除
  2. 台灣討論語法化的專題課程確實比較少,但論文倒是有不少。如果是想閱讀基本的語法化概念,我目前想到的是台大出版中心的「語言與認知」這本書,裡面有一個章節是畢老師介紹「語言使用與語法化」,從那裏出發也許是一個方向喔,給你參考看看~

    回覆刪除

技術提供:Blogger.

ABOUT

我的相片
畢業於語言學研究所的語言學人,目前在財星五百大科技企業擔任Account Sales,當過PM、Technical Writer等工作。 我相信不懂語言學對於你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懂一點語言學,不論是在語言學習、職場溝通、甚至是生活情感上,都會讓你有更寬廣、開闊的胸懷,繼續在海海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知識。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