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總統候選人在一場公開的演講中,使用了中英夾雜的方式來做演講。用中英夾雜的方式演講,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不是我們想要討論的重點。我們想說的,是從語言學的觀點,介紹這種語言夾雜現象。
首先,根據語言學者的定義,code稱之為語碼,或稱之為符碼或語符,指的是語言的符號系統。當不同的符號系統夾雜出現時,可稱之為Code-switch,中文可以翻成「語碼轉換」或「符碼轉換」。
語碼轉換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語碼轉換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呢? 有可能發生在說話者對於目標語不熟悉,因此在說話的時候,試圖穿插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不熟悉的語言,來完成溝通的目的。例如,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中,Code-switch常被視為「補償策略」,幫助學習者彌補對目標語能力的不足。
另外一種情況是,說話者穿插使用兩種自己都很熟悉的語言。例如,最早的語碼轉換研究,一般認為是1986年,學者Gumperz and Blom針對挪威北部一個小漁村(Hemns)的居民所做的研究,該村居民會頻繁的交錯使用地方方言Ranamål和書面挪威語 Bokmål,而這兩種語言都是他們很熟悉的語言。
因此,「晶晶體」可已被歸納為第一種情況,也就是交錯使用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語言。
為什麼會發生語碼轉換的現象?
語碼轉換產生的動機,許多學者朝說話者的心理動機和溝通情境來研究。一般認為外在的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政治背景等,都會影響說話者是否要採用語碼轉換的方式,來完成溝通的目的。例如,說話者所在的場合、談話的對象、談什麼樣的內容,都會影響語碼轉換的選擇。
語碼轉換理論
其中我們感興趣的,是對於政治人物的語言使用分析。
「語言調和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SAT)
常被用來研究政治人物的語碼轉換現象。這個理論由學者Giles在1987年提出,此理論主要包含「語言聚合」(speech
convergence)及「語言分歧」(speech divergence)兩種語言類型。「語言聚合」是對話雙方在言談中互相模仿對方的語言發言或詞彙,其目的是想得到對方的認同、好感、表達友好;而「語言分歧」則是說話的一方對於聽話者有負面印象時,有時會透過穿插對方不熟悉的語言,藉此拉開說話者與聽話者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舉例來說,你和同學邀請一位美國朋友吃飯,這位朋友的中文能力有限,於是你們在吃飯的時候,時不時會穿插一下英文,告訴他你們正在聊什麼,這就是「語言聚合」的現象,你們想拉近和該美國朋友的距離、展現友好的態度。
同樣的一群人,我們來想像另外一個狀況。有個同學對那位美國朋友有不好的印象,想說他的壞話,可是又擔心他聽得懂,於是他改成用這位美國朋友聽不懂的閩南語,說他的壞話,這個情況就是「語言分歧」,將自己的語碼轉成另一種對方不熟悉的語言,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政治人物的語碼轉換
有學者研究前總統陳水扁在公開場合演說的語碼轉換使用。陳前總統在競選和演說的場合中,經常夾雜著華語和閩南語,經學者統計的分析結果,認為陳前總統使用較弱勢語言來談話時,也就是閩南語,能轉換自己的角色,博得選民的認同感,也能加強族群意識。這就是「語言聚合」的例子,藉由使用聽話者熟悉的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
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候選人在演戲?
在接近選舉的時候,有時我們會聽到候選人在演說時,穿插各種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例如,候選人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閩南語或客語和聽眾打招呼;或者是候選人努力的學習自己原本不熟悉的閩南語、客語,試圖藉此塑造自己親民的形象。
圖片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CftPjEo1A |
如果是候選人的支持者,通常會持正面的角度,肯定候選人的努力;但如果不是支持者,可能會覺得該候選人也不過只會幾句,演戲博取好感的成分居多。
這種現象可以用「過度聚合」(Over-Accommodation)來說明。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過猶不及的概念,雖然模仿對方的語言可以博取好感,不過,如果這樣的模仿是有過多的目的,例如只是為了選票而短暫的模仿對方的語言,反而會招來反效果。這一條「界線」要怎麼拿捏才不會太超過,考驗著候選人的智慧。
總結來說,語言夾雜的現象不是只有一種「晶晶體」,「晶晶體」只是語碼交換的其中一種現象,也就是對目標語不熟悉的溝通策略;另外一種語言夾雜的現象,是兩種語言都很熟悉的語言轉換。不論是哪一種,其目的都是說話者的一種溝通策略,希望與對話的人做連結(connection)。至於為什麼想與對話的人做連結,這就牽扯到各種可能的背後動因,包含心理動機和外在社會的使用情境,都會影響說話者是否要採用語碼轉換的策略來完成溝通。
最後,我們想帶領大家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會頻繁的使用語碼轉換。筆者在科技業的專案管理領域,只要是談到專案管理相關的場合,中英夾雜可以說是再自然不過,例如:「這個案子的schedule, budget我們來review一下」、「今天的concall來討論rework的proposal,趕快讓spec lock down」。甚至如果有人在這個領域沒有中英夾雜,幾乎可以斷定他如果不是外行,那可能就是剛進入這個領域的菜鳥。
本篇文章參考以下幾篇期刊和學術論文,對語碼轉換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延伸閱讀更多的細節:
1.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deswitching in Campaigning Discourse: The
Case of Taiwanese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2.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從小說文本看台灣華語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社會語用分析
3.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 以國小 ESL 班級學童語言表現為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