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最潮最新的語言用法 / 培養你的邏輯力和語言力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語言學家也很重視「面子」!? 初談柯P的語言風格與禮貌理論

近日政壇最受矚目的話題,莫過於柯P與民進黨間,角逐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的糾葛,以及教育部和台大之間的「拔管」案了。許多媒體也包圍著柯P採訪,詢問他對於這兩件事的看法。其中,我們想從下方兩段採訪柯P的影片,將語言學的「面子」策略及柯P的語言風格,介紹給各位讀者。

教育部宣布「卡管」 柯P批:哪個白癡決定的?

已被預告沒有禮讓空間? 柯P:最差就是回去當醫生

許多人會覺得柯P講話很直接、很不像政治人物官腔官調的,究竟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我們讓今天要登場的語言學家,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今日登場的語言學家簡介

語言學家: Penelope Brown and Stephen Levinson
(現任職於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 荷蘭紐梅因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研究所)

理論簡介

Politeness書籍封面
禮貌理論 (Politeness Theory)是Brown and 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一套解釋語言溝通原則。

其中被廣為討論、也最常被拿來分析政治語言的部分,是關於人際互動與「面子」(face) 的解說。我們有時候會抱怨,某人對你說的一句話,讓你覺得好沒有面子,或是相反的,很給你面子,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面子」。

人類的社會溝通原則中,一般人都希望能獲得兩種面子:
1. 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讚美、認同、尊敬和欣賞等正向的回饋。
2. 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 不希望別人侵犯到自己,自己希望能保有不受強迫、阻礙的行動自由。

但是,在現實的溝通與交際的過程,這兩種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脅。因此,Brown and Levinson (1987)進一步提出「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闡述了哪些言談行為,為威脅到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哪些言談行為則是能補償這兩種面子。

舉個例子,先從你自己的角度來看,假設你的朋友對你提出建議、警告、要求,這時候你的消極面子就會受到侵犯,因為你的朋友想強迫或阻礙你的行動自由。而若是你對你的朋友有反對、抱怨、批評等行為,這時候,你就是在侵犯你朋友的積極面子。

那麼,當面子被侵犯時,要怎麼補償面子呢?

Brown and Levinson (1987)提出了五種面子補償策略。



1. 無補償行為:
說話者完全不擔心會讓聽話者沒面子,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說話者的權力高於聽話者,例如,上司對下屬的指令。

2. 積極禮貌行為:
說話者積極的保護聽話者的面子,也就是補償聽話者的「積極面子」,透過一些方式,來降低聽話者的面子威脅。例如,把聽話者視為自己共同的成員,用包含自己的稱謂詞,如「我們」,來增加親和力,減低要求的成分,保護聽話者的面子。

3. 消極禮貌行為:
說話者對於聽話者的「消極面子」做補償。常見的例子是,說話者透過含糊的話語,例如,說話轉移焦點、不直接回答、或是規避(hedge),讓聽話者能夠保有自主權,避免侵犯到聽話者的面子。

4. 間接非公開:
說話者用含糊、不太明確的方式回答問題,例如,用隱喻、諷刺法等手段,透過暗示的方法回答聽話者,讓聽話者能避免受到面子威脅。

5. 不執行面子威脅行為:
說話者不執行面子威脅,好處是能避免威脅到聽話者的面子,但是,說話者和聽話者間的溝通是無效的,因為雙方都不曉得對方到底想溝通、傳達什麼事。

以上是五種面子補償的策略,說話者會根據目的、意向,採用恰當的對策。例如,當我們接到行銷電話時,你有沒有覺得電話那頭的行銷人員,他們總是很客氣的在向我們做推銷,一直努力的想找出你與產品的關聯性? 這就是積極禮貌行為的表現方式,行銷人員試圖要跟我們拉近距離;另外一種情況是,當我們向行銷人員說「我很忙正在開會」,這時候銷售人員就算要繼續推銷,也會先跟你說抱歉,這就是消極禮貌的策略,避免侵犯到你的面子。(詳見 王詩樺 2008)

從上方兩段影片,出現了哪些面子補償策略?

1. 第一段影片 <節錄 0:01~0:25秒>

記者: 你覺得是政治黑手介入到台大嗎?
柯: ...不知道是哪個白癡決定了這個政策.

第一段影片最受到矚目的就是柯P用比較粗俗的詞「白癡」,來回答記者的提問。雖然柯P沒有明確的回答記者有或沒有,但透過他的用詞,我們都可以推論出,他認為答案是「有」,這裡用的策略可以歸在第三類消極禮貌行為,也就是不正面的評論,避免傷害到別人的消極面子。

有些人會覺得回答的這麼直白,看起來完全沒有顧到聽話者的面子,是否可以歸類在第一類? 這裡要留意,第一類是指直接的回答問題,但這裡柯P並沒有直接回答有或沒有,反而用疑問句「不知道是哪個白癡」,所以,仍是使用迴避的方式在回答,只是含有較為粗俗的用語。

值得一提的是,柯P雖然使用了粗俗語,但這卻是一般民眾認為柯P很親民的原因。粗俗語一般多見於朋友或熟人間,在正式的場合,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發言,通常會謹慎且正式;因此,柯P不避諱、脫口而出的粗俗用詞,反而是貼近老百姓的日常,讓民眾認為柯P其實很真誠地反映了大家想說的話。

2. 第二段影片 <節錄 0:48~1:02秒>

記者: 你有後悔過嗎? 好像是不是因為過去批評民進黨的言行,造成現在的狀況?
柯: ...有什麼好後悔的? 阿兜 (閩南語)...其實我就看到甚麼講甚麼...最差就是回去當醫生。

這一段有兩個重點:
  • 反問法: 「有什麼好後悔的?」,這也是消極禮貌行為,不直接回答,用反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達到規避問題的效果,同時也表達出自己不是很在意這個問題。
  •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這一段出現了國語和閩南語夾雜的現象,柯P說完「有什麼好後悔的」,接著出現閩南語「阿兜」,代表「就是說」或「其實」的意思。柯P這裡很像自然的脫口而出,但這樣的語言使用,其實也會讓民眾感到親和力,因為在台灣,閩南語是普遍存在日常生活的語言,有大大的降低了威脅聽話者面子的風險。


換你來分析面子問題了

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讓各位初步了解語言學家是如何把面子做進一步的分析,並歸納出補償面子的溝通策略。本篇的重點是放在柯P的語言分析,若我們可以放大到整個政治語言的分析,例如,我們常說政客說話常常都避重就輕,回答問題都拐彎抹角,其實政客會這樣做,常常是因為不希望侵犯消極面子,因此採用規避的策略。

關於政治語言的新聞幾乎是天天有,下回當你看到有政治人物受訪時,何不分析一下,究竟是採用了哪一種面子補償策略呢?

參考資料:
1. Brown, Penelope and Stephen C.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王詩樺(2008)。電話行銷客售互動之禮貌策略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温青凰(2015)。從「政治素人」到「首都市長」:柯文哲的政治語言分析。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ABOUT

我的相片
畢業於語言學研究所的語言學人,目前在財星五百大科技企業擔任Account Sales,當過PM、Technical Writer等工作。 我相信不懂語言學對於你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懂一點語言學,不論是在語言學習、職場溝通、甚至是生活情感上,都會讓你有更寬廣、開闊的胸懷,繼續在海海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知識。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