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最潮最新的語言用法 / 培養你的邏輯力和語言力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和Siri 抬槓,發現她的回答很語用學!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其中一項分枝,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使用。舉例來說,我們在英文課本裡學到了被動式的文法,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或者是語境下,適合使用被動式呢? 這就是語用學的研究範疇,也往往是課本裡沒有著墨的重點,導致學會了文法,卻不曉得要如何應用。其實,語法的使用和溝通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我們為了達成某種溝通的目的,使用特定的語法來詮釋它。

*關於被動式,可參考這篇: 從「被道歉」來看中文被字句

因此,語用學不只是討論字詞、語法的定義,更重要的是探討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複雜性。語言學家Grice(1975)提出了溝通的四大原則。這四大原則為: 數量(Quantity)、品質(Quality)、關係(Relation)、態度(Manner),茲說明如下:

1. 數量(Quantity): 說話者要提供最適量的訊息給聽話者
2. 品質(Quantity): 說話者要說的事實
3. 關係(Relation): 話題要有關連
4. 態度(Manner): 說話要清楚、簡短、符合邏輯、不能有歧義

說話者和聽話者在溝通時,會自行運用這些原則讓溝通能順利。其中的關係(Relation)原則,更被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 發展成「關聯理論」,用來解釋「言外之意」。舉例來說,當有人提到「天氣好冷喔」,聽話者就會開始尋找關聯性,心想:「我聽到這句話後要做什麼」,後來發現窗戶沒有關,於是,聽話者就找到關聯性了,原來說話者是希望聽話者能幫忙關窗戶。

上述的「言外之意」,會需要從語言之外的語境找出關聯性,而這也是目前機器翻譯、人工智慧語音發展上需要突破的地方。是因為人類的溝通有太多的例外情況、也有許多的溝通需要配合語境,這往往是機器翻譯及人工智慧語音無法解讀出來的。

Siri是Apple的語音助理軟體,一開始我只是隨意玩玩Siri,沒想到意外發現Siri的回答已經有些許語用學的知識在裡面了!

下方影片是我和Siri的對話內容: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裡面有隱藏哪些語用學的知識吧!


A. 天氣篇

1. 小編: 今天天氣好熱喔
     Siri: 今天最高溫有29度
2. 小編: 天氣好冷喔,窗戶開太大了吧
     Siri:應該不會太冷

語用學想告訴你:
1. 在第一個句子裡,通常人與人之間在聊到天氣很熱時,除了可以討論最高溫是幾度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想聊聊,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消暑,像是去吃冰啊、去百貨公司吹冷氣之類的情報交換,但這一層言外之意,看起來Siri目前是讀不出來的!
2. 在第二個句子裡,其實是在抱怨窗戶為什麼開這麼大,希望能關小一點,但Siri很實際地告訴你,今天不會太冷...所以「希望窗戶能關小一點」的言外之意,Siri才不管你呢。

B. 忘記篇

小編: 我忘了帶筆了
Siri: 是嗎?
小編: 我忘了帶錢包了
Siri: 是嗎?
小編: 我忘記帶橡皮擦了
Siri: 我又能說什麼

語用學想告訴你:

其實在這幾段的對話中,小編希望Siri能說出「筆借你」、「橡皮擦借你」,因為,雖然沒有明講要跟Siri借東西,但其實言外之意是需要幫忙、希望聽話者能把筆或像皮擦借出。但是Siri的回答,完全沒有幫助到小編,反倒是有種看好戲的感覺...。

C. 借東西篇

小編: 你能借我筆嗎?
Siri: 我怕借了就傷感情了
小編: 你能借我橡皮擦嗎?
Siri: 我身上沒有
小編: 你能借我錢嗎?
Siri: 欸, 你上次跟我借的醬油還沒還耶

語用學想告訴你:

這幾段的對話我覺得是最有「語用學味道」的回答了!

Siri在這幾段的回答,除了借橡皮擦的回答是比較直白之外,另外兩個回答「我怕借了就傷感情了」及「欸, 你上次跟我借的醬油還沒還耶」,都和上述的溝通「關聯性」有關:

Siri的回答其實隱藏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因為借你筆,到時候你沒有歸還,會傷害我們之間的感情,所以我不想借你!」、「先把你上次跟我借的醬油還我,我再借你錢吧。」這兩句的回答,非常的符合語用的關聯原則啊。

D. 結束篇

小編: 今天就到這裡吧
Siri: 我不太清楚
小編: 就這樣吧
Siri: 好好好. (自動跳回桌面)

語用學想告訴你:

最後這一篇也很有意思,Siri回答「好好好」之後,竟然就自動離開程式,跳回桌面,這樣的反應也太有個性了吧! 其實,Siri只需要回答一次,「好」就可以了,重複了三次「好」,隱藏著情緒上的不耐。

結語:

我們在這一篇很粗淺的介紹了語用學的概念,並點出人工智慧助理其實也慢慢的出現了語用學的概念,而不再只是簡單的回答是否。希望藉由此篇,讀者在學習外語時,也能漸漸地了解,語法只是工具,重點是如何根據溝通的需要,選擇恰當的語法來協助你完成溝通的目的。


延伸閱讀:
1. 語用學的發展與展望
2. Grice, Paul.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ed by P. Cole and J. Morgan,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 Sperber, Dan. and Deirdre Wilson.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Sweetser, Eve. 19
Share: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我們可以透過實驗來證明「語序」真的存在嗎?

在前兩篇文章,我們介紹了語言的「語序」,也舉了幾個例子,說明語序其實一直存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大家的語言學」的第一篇文章,就不斷地強調,語言學是用科學的方式來研究語言,那麼,關於「語序」這種抽象的概念,我們該如何證明它確實存在? 伊朗有位語言學者,做了以下的實驗:

<實驗對象>

首先,他找來了150位的受試者,其中有75位是波斯語母語者,另外75位是土耳其語母語者;波斯語和土耳其語的最大不同是,波斯語被歸類為重點在後的語言,土耳其語則是被歸類為重點在前的語言,這兩個語言的語序正好相反。

這些受試者中都在學習英文作為外國語,語言學家把受試者的英文程度分成三種程度:初級/中級/高級。

<實驗材料>

語言學家準備了兩大類的英文篇章,其中一類屬於大量含有片語的英文篇章,另外一類則是特別挑選有大量關係子句的英文文章,而關係子句其實就是典型的「重點在前」的句型,先帶出重點,再帶出修飾的詞。閱讀文文章後,有閱讀理解測驗題。

<實驗過程>

受試者依序完成英文篇章的閱讀,並完成測驗題後,算出受試者的成績;同時,也會計算每位受試者完成所有測驗所花的時間。

<實驗結果>

在第一類的大量英文片語測試中,兩組受試者的分數及閱讀速度,不管其英文程度的高低,沒有顯著的差別;但是在第二部分的測試,土耳其母語測試者,不論英文程度為初級/中級/高級,閱讀的分數及速度皆優於波斯語母語者。

根據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推判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母語的語序,會影響該母語者的第二外語學習,若其母語的語序和所學的外語一致,例如土耳其語和英文都屬於「重點在前」的語言,那麼,語言學習上就會比語序不同的語言容易。

更進一步來說,透過這樣的實驗,也可說明「語序」並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語言機制,影響著我們使用語言的思考方式;也能幫助我們在學習第二外語時,能有意識的留意與自己母語的不同處,相信會讓語言學習的過程更加順利。





參考資料:
THE IMPACT OF THE HEAD-INITIAL/HEAD-FINAL PARAMETER ON READ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HINDERING OR A FACILITATING FACTOR?


Share: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藏在水果命名裡的「語序」

延續上篇寶貝老闆中所介紹的「語序」,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在替水果命名時,也不知不覺的導入了語序的概念。看看下面兩張照片,猜猜看哪一個是「鳳梨釋迦」? 哪一個是「釋迦鳳梨」?

圖1.

圖2.

我們在上一篇(寶貝老闆)提到,中文是屬於中心語在後的語言,也就是先帶出修飾語,接著才把重點引出來。根據這樣的邏輯,圖1.的水果長的就是鳳梨的樣子,鳳梨的外觀成為最突出的特點,因此,這種水果稱為「釋迦鳳梨」;同樣的道理,圖2.的水果外觀看起來就像是釋迦,根據重點在後的原則,這種水果就稱為「鳳梨釋迦」。

很多人說語言學很困難、不好學,其實只要細心的觀察,語言學是隱藏在生活裡的,就像是本文中的水果命名,也是依循著一套標準在運作著,等著你來發掘。下回吃到「釋迦鳳梨」或「鳳梨釋迦」時,也別忘了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語言學奧妙喔!


圖片來源:
1. 釋迦鳳梨
2. 鳳梨釋迦

Share: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電影The Boss Baby的中文片名是「寶貝老闆」,等等,翻譯是不是翻反了!?


去年(2017)上映的一部賣座電影「寶貝老闆」,主要是敘述一位穿西裝打領帶、成年人頭腦的嬰兒,與片中的小男孩所發生的一連串故事,筆者在此就不破梗;除了劇情之外,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的,其實是片名的翻譯。英文的片名叫The Boss Baby,中文翻譯的片名叫「寶貝老闆」,有發現了嗎,中英文的順序剛好相反,難道說是譯者眼花一時誤譯? 其實如果用語言學的「語序」概念,你會發現其實這樣翻譯是有道理的!
  


語言學的分析


語言學家會根據語言的特點,來為各個語言做分類,其中一個分類的特點,就是「語序」;什麼是「語序」呢? 簡單來說,就是描述一個情境、事件時,詞彙出現的先後順序。我們先來看看下方中文和英文的例子:

中文: 我下午在書店看書.
英文: I read books in a bookstore this afternoon

從上方這個例子,我們發現中文和英文的動詞出現順序是不一樣的,中文把動詞放在句子的最後,英文則是動詞先出場,再把各種修飾的資訊,例如時間、地點,一一的補上去。

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以語言學的角度 ,每個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是動詞,因為動詞的變化會帶來各種不同的情境、時態等溝通的背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學英文的時候,我們會需要學習各種不同的時態,例如被動式、進行式、完成式等,然後因應各種不同的時態,動詞會有不同的變化。

回到上方的例子,因為英文將動詞先點出,時間、地點等資訊才陸續出現,也就是把重點放在句子的前方出現,形成語言學家所分類的,「中心語在前」的語序;反之,中文則是先把時間、地點都先描述後,再把身為重點的動詞放在最後出場,也就是重點在後的「中心語在後」語序。

有了上方的概念後,我們就可以回到本文的The Boss Baby和「寶貝老闆」的翻譯問題。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是強調「不只是寶貝,奇特的是,他更是一位老闆」,因此,重點是「老闆」,所以,中文的片名就根據重點在後的概念,翻譯成「寶貝老闆」。英文的原始片名也符合重點在前的概念,稱為The Boss Baby.

語言學給你的建議

語序的概念對於學習第二語言其實非常的有幫助,可以幫助學習者針對所學習的語言,「有意識的」去認識正在學習的語言是屬於「重點在前」或「重點在後」,尤其若學習者的母語屬於「重點在後」,但正在學一個「重點在前」的語言,學習者就能特別注意語序上的差異,就能增進語感,進而在進行聽說讀寫時,能夠有意識的調整成該語言的思考模式。

最後,整理本篇幾個重點讓各位打包帶走:

1. 語序是語言分類的其中一種方式。
2. 中文屬於「重點在後」,英文則是「重點在前」。
3. 不同的語序,會影響翻譯的順序。
4. 若能了解語序,對於第二語言學習是有幫助的。


參考資料:
1. Polinsky MHeadedness, again. In: Theories of Everything. In Honor of Ed Keenan. Los Angeles: UCLA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2012. pp. 348-359.
2. 世上不存在「最難」的語言?專訪語言學家林若望 http://research.sinica.edu.tw/lin-jo-wang-cross-linguistic-variation/
Share: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花現台南正繽紛,七大賞花熱點好好拍!-- 從「好好」來看中文的三聲變調




中文的三聲變調是最廣為人知的音變現象,記得在小學時,課本也有提到三聲變調的規則:

兩個三聲的字擺在一起時,第一個三聲要改念成二聲。例如:老虎 (33 -> 23)、好酒(33 -> 23)、演講 (33->23)。

這個規則看起來已經把三聲變調的規則說得很清楚了,但是,我們在實際的溝通上,常會出現三個三聲一起出現的情況,這時候的變調規則就非常的有意思了。我們先來看看一個中文教學網站的說明:



這篇文章提到:「如果後兩個字結合較緊密,一般第一個字讀辦三聲...」,這個規則基本上是方向是正確的,但相信很多學中文的學生可能會很好奇,什麼樣的結合是「緊密」的? 其實語言學有一套判斷的方式。

「兩個字結合較緊密」的意思,準確來說,就是兩個字能先產生具有語意的結構。就舉「請指導」為例,「指導」是具有語意的字詞結構,但「請指」是不具有語意的,所以「指導」的音調就從33變成23,接著加入「請」這個字,我們發現,因為「指」已經變成二聲了,因此,「請」當然就不需要再變調。看起來似乎有點複雜,別擔心,我們可以用結構圖清楚的說明:


在這個結構圖中,「指導」可以單獨組成一個有意義的詞,接著再加入「請」來修飾「指導」,因此,「指導」會有三聲變調的現象,「請」則因為已經沒有三聲變調的環境,所以不需變調。

三聲變調不是只跟音調有關,實際上還與句子的內部結構有密切關係。我們來看看一個經典的例子:「買好酒」,這個片語你會怎麼唸呢? 實際上,有兩種可能性:

1. 唸成 323,解讀為,買了品質很好的酒。
2. 唸成 223,解讀為,某人去買酒,酒買到了。

我們一樣用結構圖來幫助讀者理解:

1. 買了品質很好的酒。




2. 某人去買酒,酒買到了。

第一種解讀方式的變調,與先前「請指導」的變調規則是一樣的;特別的是第二種解讀方式的變調,三聲變調的規則總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變調是「買」變成二聲,第二次變調則是「好」變成了二聲。換句話說,三聲變調的規則在這個解讀中,需要導入兩次。

總結來說,三聲變調的規則不是只有音調的改變而已,也必須考量到句子的內部結構、哪兩個字的結合先發生,才夠產生合適的變調結果。用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音韻(三聲變調)是和構詞以及句法 (那兩個詞要先結合)是互動的,若需依靠實際的語境來產生變調的結果。

Share: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從「被道歉」來看中文被字句


這兩天頗受關注的新聞就是,知名科技工Garmin,因為在網站上將台灣列為國家,因此,發表了道歉聲明:

台灣列國家 Garmin被道歉「感謝網友監督」

在這裡,我們不從政治觀點來看這則事件,改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中文的被字句吧。

首先,各位讀者再仔細想想,看到「被道歉」這三個字,有沒有覺得似乎哪裡怪怪的?
到底是中國向Garmin道歉,還是Garmin向中國道歉? 我想答案很明顯是後者。如果是這樣,那為何不是「中國被道歉」,而是「Garmin被道歉」?

一切都是源自於中文被字句的特有意義。

來看看被字句的基本形式:

受事 被 (施事) 動詞 補語

1. (a) 書被我撕破了
    (b) 雞排被吃完了
    (c) 學生被老師罵了

近年來,語言學家習慣將中文的被字句,視為帶有「貶損、不幸」的語意。例如1(a)和1(b)的句子中,不幸的是說話者,他不希望書被撕破、雞排被吃完了;1(c)中的不幸者則是學生,被老師責罵了。因此,被字句的特徵即:

1. 結構上,將受事,或者是不幸的事件,移至句首的位置。
2. 語意上,該事件對受事、聽話者、或說話者而言是不幸的。


再回頭看看Garmin這個例子,我們認為Garmin向中國道歉,就語意上,中國應該才是不幸者,所以,被動句應該為中國被(Garmin)道歉然而,整個事件的不幸者,其實是Garmin, 被逼著向中國道歉;我們認為,在這個例子中,語意的力量凌駕於句子結構之上,結構上,應該是「中國被道歉」,但因為中文的被字句獨特的語意,需要將不幸的受事、說話者、或聽話者放在句首的位置,因此,「Garmin被道歉」反而才是合語義的用法。

分析到此,我們也不排除可能是動詞「道歉」有特別的語義用法,產生這樣的結果,這是值得後續再持續研究的。然而,若讀者能了解中文被字句的特有語義,再回頭驗證自己生活中,被字句的出現是否都是在不幸的事件中呢? 這就是本文的最大目的了。

後記: 在其他的部落格找到相關特殊被字句的解釋,值得後續進一步探討。
我會習慣「被失蹤」嗎?








Share:
技術提供:Blogger.

ABOUT

我的相片
畢業於語言學研究所的語言學人,目前在財星五百大科技企業擔任Account Sales,當過PM、Technical Writer等工作。 我相信不懂語言學對於你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懂一點語言學,不論是在語言學習、職場溝通、甚至是生活情感上,都會讓你有更寬廣、開闊的胸懷,繼續在海海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知識。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