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最潮最新的語言用法 / 培養你的邏輯力和語言力


顯示具有 語言學實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語言學實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解析「今天撿到核彈頭了,都給我靠北起來!!!」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介紹了語言變化的其中兩項機制:「重新解釋」「類推」。今天我們來試著分析「今天撿到核彈頭了,都給我靠北起來!!!」有沒有用到這兩項語言的變化機制。

Share: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Tag Questions 你需要知道的三個特色

Tag Questions,也就是中文所謂的附加問句,在我們學英文的過程中,學到了這種句型架構的特色就是,主要子句若是肯定的,那麼皆在後面的附加問句就必須要是否定的;反之,若主要子句是否定的,那麼附加問句就必須為肯定的,例如:

(1) Tom has been baking an apple pie, hasn't he?
(2) Tom hasn't been baking an apple pie, has he?

例句(1)中,主要子句(Tom has been baking an apple pie)是肯定的語氣,因此,附加問句(hasn't he)就是否定的,例句(2)則是主要子句為否定語氣,附加問句為肯定語氣。

一般的學生大致上都有這樣的文法知識,考試的時候也不太會有問題。然而,真正重要的是,許多人有了這樣的語法知識,在實際生活上,到底什麼時候會用到這樣的句型呢? 我們在本文就要探討幾個課本上不會提到的實際用法。



1. 和陌生人搭訕使用 (Icebreaker)
有時候我們會需要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交談,尤其是商場上,拓展人脈是一個重要的技能。許多的書籍都會告訴我們有哪些話題適合用來破冰,例如可以聊聊天氣、交通、食物等比較安全的話題,但我們來想一下,假設你在會議上有一位很想與他認識的人,你打算先聊一下會議的氛圍,那麼你的第一句話可以怎麼說呢? 我舉下方兩個句子給各位參考:

(3) It's a good conference.
(4) It's a good conference, isn't it?

在例句(3),這是一個直述句,是你對會議的感覺;例句(4)的前半句和例句(3)是一樣的,但是在句末加上了附加問句(isn't it),也因為多了這個附加問句,增添互動性,達到與人溝通的效果。

在這裡要提出的一個重點是,附加問句雖然是問句,但實際在溝通中,主要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詢問意見,而是一種確認(confirmation)的用法:

(4-1) It's a good conference, isn't it? (Of course it is)

例句(4-1) 指的就是說話者其實內心早就已經有定論了。因此,下回當你需要與陌生人破冰聊天時,但卻又不知道第一句該說什麼時,不妨試著從Tag questions的句型開始吧!

2. 怎麼會有主要子句和Tag Questions都是肯定(或否定)語氣?
如本文一開始所提,Tag Questions和主要子句的語氣是相反的,課本也是這樣教,考試也是這樣考,但是,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卻有語氣相同的時候:

(5) Tom has been baking an apple pie, has he?

例句(5)中,主要子句和附加問句都是肯定語氣,但這個句子並不是一個錯誤的句子。它打破了我們熟悉的規則,和一般的Tag Questions用來當「確認」的用法不同,產生了新的解讀:諷刺或威脅的用法。 

3. 中文有Tag Questions嗎?
其實中文也有Tag Questions。中文最常見的Tag Questions是A-not-A,例如「好不好」、「行不行」:

(6) 我們去海邊,好不好?
(7) 不是這樣的好不好?

試著想一下,上面兩個句子中的「好不好」,分別用來表達什麼語氣呢? 我們認為例句(6) 是用來表達「請求允許」(Permission),例句(7)則是用來表達「嘲諷」。

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往往只學習了文法句型和語意,但語用的部分,也就是語言在實際溝通的環境中,常常被忽略了,偏偏語言就是用來溝通的工具,因此了解語言實際使用的情況,絕對是讓你的語言能力往上提升的關鍵。






Share: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語言學家也很重視「面子」!? 初談柯P的語言風格與禮貌理論

近日政壇最受矚目的話題,莫過於柯P與民進黨間,角逐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的糾葛,以及教育部和台大之間的「拔管」案了。許多媒體也包圍著柯P採訪,詢問他對於這兩件事的看法。其中,我們想從下方兩段採訪柯P的影片,將語言學的「面子」策略及柯P的語言風格,介紹給各位讀者。

教育部宣布「卡管」 柯P批:哪個白癡決定的?

已被預告沒有禮讓空間? 柯P:最差就是回去當醫生

許多人會覺得柯P講話很直接、很不像政治人物官腔官調的,究竟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我們讓今天要登場的語言學家,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今日登場的語言學家簡介

語言學家: Penelope Brown and Stephen Levinson
(現任職於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 荷蘭紐梅因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研究所)

理論簡介

Politeness書籍封面
禮貌理論 (Politeness Theory)是Brown and 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一套解釋語言溝通原則。

其中被廣為討論、也最常被拿來分析政治語言的部分,是關於人際互動與「面子」(face) 的解說。我們有時候會抱怨,某人對你說的一句話,讓你覺得好沒有面子,或是相反的,很給你面子,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面子」。

人類的社會溝通原則中,一般人都希望能獲得兩種面子:
1. 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讚美、認同、尊敬和欣賞等正向的回饋。
2. 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 不希望別人侵犯到自己,自己希望能保有不受強迫、阻礙的行動自由。

但是,在現實的溝通與交際的過程,這兩種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脅。因此,Brown and Levinson (1987)進一步提出「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闡述了哪些言談行為,為威脅到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哪些言談行為則是能補償這兩種面子。

舉個例子,先從你自己的角度來看,假設你的朋友對你提出建議、警告、要求,這時候你的消極面子就會受到侵犯,因為你的朋友想強迫或阻礙你的行動自由。而若是你對你的朋友有反對、抱怨、批評等行為,這時候,你就是在侵犯你朋友的積極面子。

那麼,當面子被侵犯時,要怎麼補償面子呢?

Brown and Levinson (1987)提出了五種面子補償策略。



1. 無補償行為:
說話者完全不擔心會讓聽話者沒面子,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說話者的權力高於聽話者,例如,上司對下屬的指令。

2. 積極禮貌行為:
說話者積極的保護聽話者的面子,也就是補償聽話者的「積極面子」,透過一些方式,來降低聽話者的面子威脅。例如,把聽話者視為自己共同的成員,用包含自己的稱謂詞,如「我們」,來增加親和力,減低要求的成分,保護聽話者的面子。

3. 消極禮貌行為:
說話者對於聽話者的「消極面子」做補償。常見的例子是,說話者透過含糊的話語,例如,說話轉移焦點、不直接回答、或是規避(hedge),讓聽話者能夠保有自主權,避免侵犯到聽話者的面子。

4. 間接非公開:
說話者用含糊、不太明確的方式回答問題,例如,用隱喻、諷刺法等手段,透過暗示的方法回答聽話者,讓聽話者能避免受到面子威脅。

5. 不執行面子威脅行為:
說話者不執行面子威脅,好處是能避免威脅到聽話者的面子,但是,說話者和聽話者間的溝通是無效的,因為雙方都不曉得對方到底想溝通、傳達什麼事。

以上是五種面子補償的策略,說話者會根據目的、意向,採用恰當的對策。例如,當我們接到行銷電話時,你有沒有覺得電話那頭的行銷人員,他們總是很客氣的在向我們做推銷,一直努力的想找出你與產品的關聯性? 這就是積極禮貌行為的表現方式,行銷人員試圖要跟我們拉近距離;另外一種情況是,當我們向行銷人員說「我很忙正在開會」,這時候銷售人員就算要繼續推銷,也會先跟你說抱歉,這就是消極禮貌的策略,避免侵犯到你的面子。(詳見 王詩樺 2008)

從上方兩段影片,出現了哪些面子補償策略?

1. 第一段影片 <節錄 0:01~0:25秒>

記者: 你覺得是政治黑手介入到台大嗎?
柯: ...不知道是哪個白癡決定了這個政策.

第一段影片最受到矚目的就是柯P用比較粗俗的詞「白癡」,來回答記者的提問。雖然柯P沒有明確的回答記者有或沒有,但透過他的用詞,我們都可以推論出,他認為答案是「有」,這裡用的策略可以歸在第三類消極禮貌行為,也就是不正面的評論,避免傷害到別人的消極面子。

有些人會覺得回答的這麼直白,看起來完全沒有顧到聽話者的面子,是否可以歸類在第一類? 這裡要留意,第一類是指直接的回答問題,但這裡柯P並沒有直接回答有或沒有,反而用疑問句「不知道是哪個白癡」,所以,仍是使用迴避的方式在回答,只是含有較為粗俗的用語。

值得一提的是,柯P雖然使用了粗俗語,但這卻是一般民眾認為柯P很親民的原因。粗俗語一般多見於朋友或熟人間,在正式的場合,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發言,通常會謹慎且正式;因此,柯P不避諱、脫口而出的粗俗用詞,反而是貼近老百姓的日常,讓民眾認為柯P其實很真誠地反映了大家想說的話。

2. 第二段影片 <節錄 0:48~1:02秒>

記者: 你有後悔過嗎? 好像是不是因為過去批評民進黨的言行,造成現在的狀況?
柯: ...有什麼好後悔的? 阿兜 (閩南語)...其實我就看到甚麼講甚麼...最差就是回去當醫生。

這一段有兩個重點:
  • 反問法: 「有什麼好後悔的?」,這也是消極禮貌行為,不直接回答,用反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達到規避問題的效果,同時也表達出自己不是很在意這個問題。
  •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這一段出現了國語和閩南語夾雜的現象,柯P說完「有什麼好後悔的」,接著出現閩南語「阿兜」,代表「就是說」或「其實」的意思。柯P這裡很像自然的脫口而出,但這樣的語言使用,其實也會讓民眾感到親和力,因為在台灣,閩南語是普遍存在日常生活的語言,有大大的降低了威脅聽話者面子的風險。


換你來分析面子問題了

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讓各位初步了解語言學家是如何把面子做進一步的分析,並歸納出補償面子的溝通策略。本篇的重點是放在柯P的語言分析,若我們可以放大到整個政治語言的分析,例如,我們常說政客說話常常都避重就輕,回答問題都拐彎抹角,其實政客會這樣做,常常是因為不希望侵犯消極面子,因此採用規避的策略。

關於政治語言的新聞幾乎是天天有,下回當你看到有政治人物受訪時,何不分析一下,究竟是採用了哪一種面子補償策略呢?

參考資料:
1. Brown, Penelope and Stephen C.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王詩樺(2008)。電話行銷客售互動之禮貌策略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温青凰(2015)。從「政治素人」到「首都市長」:柯文哲的政治語言分析。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Share: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我們可以透過實驗來證明「語序」真的存在嗎?

在前兩篇文章,我們介紹了語言的「語序」,也舉了幾個例子,說明語序其實一直存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大家的語言學」的第一篇文章,就不斷地強調,語言學是用科學的方式來研究語言,那麼,關於「語序」這種抽象的概念,我們該如何證明它確實存在? 伊朗有位語言學者,做了以下的實驗:

<實驗對象>

首先,他找來了150位的受試者,其中有75位是波斯語母語者,另外75位是土耳其語母語者;波斯語和土耳其語的最大不同是,波斯語被歸類為重點在後的語言,土耳其語則是被歸類為重點在前的語言,這兩個語言的語序正好相反。

這些受試者中都在學習英文作為外國語,語言學家把受試者的英文程度分成三種程度:初級/中級/高級。

<實驗材料>

語言學家準備了兩大類的英文篇章,其中一類屬於大量含有片語的英文篇章,另外一類則是特別挑選有大量關係子句的英文文章,而關係子句其實就是典型的「重點在前」的句型,先帶出重點,再帶出修飾的詞。閱讀文文章後,有閱讀理解測驗題。

<實驗過程>

受試者依序完成英文篇章的閱讀,並完成測驗題後,算出受試者的成績;同時,也會計算每位受試者完成所有測驗所花的時間。

<實驗結果>

在第一類的大量英文片語測試中,兩組受試者的分數及閱讀速度,不管其英文程度的高低,沒有顯著的差別;但是在第二部分的測試,土耳其母語測試者,不論英文程度為初級/中級/高級,閱讀的分數及速度皆優於波斯語母語者。

根據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推判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母語的語序,會影響該母語者的第二外語學習,若其母語的語序和所學的外語一致,例如土耳其語和英文都屬於「重點在前」的語言,那麼,語言學習上就會比語序不同的語言容易。

更進一步來說,透過這樣的實驗,也可說明「語序」並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語言機制,影響著我們使用語言的思考方式;也能幫助我們在學習第二外語時,能有意識的留意與自己母語的不同處,相信會讓語言學習的過程更加順利。





參考資料:
THE IMPACT OF THE HEAD-INITIAL/HEAD-FINAL PARAMETER ON READ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HINDERING OR A FACILITATING FACTOR?


Share: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藏在水果命名裡的「語序」

延續上篇寶貝老闆中所介紹的「語序」,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在替水果命名時,也不知不覺的導入了語序的概念。看看下面兩張照片,猜猜看哪一個是「鳳梨釋迦」? 哪一個是「釋迦鳳梨」?

圖1.

圖2.

我們在上一篇(寶貝老闆)提到,中文是屬於中心語在後的語言,也就是先帶出修飾語,接著才把重點引出來。根據這樣的邏輯,圖1.的水果長的就是鳳梨的樣子,鳳梨的外觀成為最突出的特點,因此,這種水果稱為「釋迦鳳梨」;同樣的道理,圖2.的水果外觀看起來就像是釋迦,根據重點在後的原則,這種水果就稱為「鳳梨釋迦」。

很多人說語言學很困難、不好學,其實只要細心的觀察,語言學是隱藏在生活裡的,就像是本文中的水果命名,也是依循著一套標準在運作著,等著你來發掘。下回吃到「釋迦鳳梨」或「鳳梨釋迦」時,也別忘了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語言學奧妙喔!


圖片來源:
1. 釋迦鳳梨
2. 鳳梨釋迦

Share: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一口語言密技(2): quick and dirty

筆者在聽英文廣播時, 常會聽到主持人說: This is a short episode, quick and dirty. 我心裡很好奇, dirty代表甚麼意思呢?

和外國朋友討論得到了結果: dirty在這裡指的是, 未經過完善規劃的、偶然發起的, 所以, 如果心中忽然有個計劃想分享, 但尚未有詳細的藍圖, 這時就可以說, a quick and dirty plan.

這裡有一個語言學概念: 譬喻, 要分享給各位. 有些詞彙的語意會經過譬喻, 產生新的語意, 例如本篇舉的例子, dirty從「骯髒、未經過處理的」, 轉變為「未完善規劃的」, 是以具體的現象, 來表達抽象的概念.

這樣的譬喻現象在語言中非常常見, 我們會陸續將此概念深入淺出的介紹給讀者. 若讀者有興趣, 也可翻翻介紹譬喻的經典書籍--「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博客來傳送門: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Share: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一口語言密技(1): 從at the latest 看英文連音

連音其實不是只出現在英文中, 而是廣泛出現在各個語言中的語言現象. 舉中文為例, 「這樣子」常被發音成「醬子」,  最大的特點是:

1. 捲舌音 "ㄓ" 被弱化了, 一般的解釋是, 捲舌音需在發音時需要耗費較大的力氣, 因此是最容易被弱化
2. 音節也壓縮成只剩兩個音節, 產生了連音現象.

那麼, 回來看看我們的主題, 英文有一個常見的連音現象:

子音子音當遇到前面一個字的字尾跟下一個字的字首都是子音的時候,通常前面一個子音會不發音 

因此, at the latest 中的 [t] 和[ð]是相連的子音, [t]通常不發音. 我想這個規則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看過, 但是卻不知道怎麼練習, 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秘訣:

唸完第一個字的母音後, 直接把舌頭、嘴型準備在下一個字的子音發音位置

如此一來, 你就能很自然地發出接近母語人士的連音了!



Share: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語言學實作(1): 你真的了解什麼是被動句嗎? 如何在商務英文中使用被動句?


我們小時候學英文, 絕對都會學到被動式的語法規則, 也會做一些主動句改被動句的考題演練;但這樣的考題演練考了一百分, 就真的知道什麼是被動句嗎? 或是知道要如何活用被動句呢? 這一篇, 我想跟各位分享, 語言學讓我對文法徹底有了新的看法.

如之前的文章提到的, 在學習英文文法時, 一定要把「文法是工具」的概念帶進去, 也就是要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使用被動句, 而不是只熟記規則


什麼是主動句?


在了解什麼是被動句前,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主動句. 主動句一般而言會有主詞、動詞,有可能也會有受詞:


1. John delivered the packages.

如例句1., John 即是主詞, delivered 是動詞, the package則是受詞

什麼是被動句?

我們將例句1 的順序, 調整如下方的例句2:

2. The package was delivered by John

在這個句子中, 原本的受詞package 被移到最前方, 變成了主詞, John則被移到句末. 這樣的句子結構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package被凸顯成為了焦點, 至於誰送過來的就不重要了.

如何活用被動句?

上方的英文被動句結構, 我想大多數的英文學習者都非常熟悉, 但最缺乏的部分, 就是該如何活用了. 秘訣就是, 用生活經驗判斷, 用哪種句型較能凸顯你的重點.

我們先用中文來舉例, 用上方包裹寄送的例子:

客人: 請問包裹寄了嗎?
你: 包裹寄囉. 
客人: 但我還是沒收到, 能再確認後一下嗎?
你: 是的, 快遞確實有將包裹寄過去了. 

上方這個例子中, 其實就包含主動和被動兩種回答的句型: 「包裹寄囉」屬於被動式, 而「快遞確實有將包裹寄過去了」則屬於主動句. 因此, 主動和被動的句式選用, 其實是依靠上下文, 以及整個話題的主題來做決定.

把這樣的概念套用在商務寫作上, 也是非常的實用. 舉例來說, 有時候我在寫email給客人時, 為了讓客人知道我是針對「事情」在討論, 而不是在討論「誰」造成了這個問題, 我就會技巧性的使用被動句, 把做這件事的人給省略不提. 如下方的(3a)和(3b), 其實是在講同一件事, 也就是產品沒有包裝好, 但(3b)是著重在陳述事情, 但(3a)則是著重在「我們」沒有做好這件事


3.(a) We didn’t wrap the product well.
3.(b) The product was not wrapped well.

因此, 被動式不是只有主詞動詞調換位置這麼簡單, 其中要考慮的是對話的中想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並藉由被動的句構, 傳達出隱藏在句構下的意義, 達成有效的溝通.



Share:
技術提供:Blogger.

ABOUT

我的相片
畢業於語言學研究所的語言學人,目前在財星五百大科技企業擔任Account Sales,當過PM、Technical Writer等工作。 我相信不懂語言學對於你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懂一點語言學,不論是在語言學習、職場溝通、甚至是生活情感上,都會讓你有更寬廣、開闊的胸懷,繼續在海海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知識。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